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的“标杆之作”
时间:2017-08-03
来源:未知
——评李三福教授的专著《教育科研评价论》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教育科研是发现与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形成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途径,是实现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宏伟目标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教育科研在参与人员、课题立项数量与研究范围上都呈现出相当繁荣的局面,但大规模的教育科研项目是否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教育科研成果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应用?教育科研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如何?答案都需要通过对教育科研的有效评价来得出。与教育科研的情况相比,当前教育科研评价的研究已明显滞后于教育科研实践发展要求。李三福教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撰写了《教育科研评价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年 6 月出版)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科研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结构与功能、原则与方法、过程与调控、指标与设计、信度与效度等范畴,将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的理论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书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植根坚实的学科基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 明确了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的学科基础 教育科研评价是教育评价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实施、成果及其推广与应用等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与教育评价一样同属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科研评价的研究建立在教育科研评价的实践之上,从理论上对教育科研评价活动进行反思、引导与前瞻,目的在于提高教育科研活动对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属于抽象的教育理论思想。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的理论性特质要求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坚实的基础,对教育科研实践进行描述、判断、预测。在逻辑关系上,教育科研评价论是教育评价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评价属于价值判断活动,又与教育价值学密不可分;教育测量学和教育实践论既为教育科研评价提供理论营养,又能提供掌握教育科研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法。据此,作者精选教育价值论、教育评价学、教育测量学、教育实践论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客观陈述其主要观点与倾向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为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的“理论之基、方法之镜、实践之源”。 坚实的学科基础,成为《教育科研评价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源头活水。比如关于教育科研价值的理解,就是建立在对教育价值研究作全面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定位于“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科研主体与满足教育科研主体需要的教育科研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这里的“教育科研客体”是指教育活动本身,而教育科研是对教育活动“是什么”的描述或“应当是什么”的展望或“如何成为这样”的设计等规律性的认识,教育科研主体是一切参与教育活动规律性认识的人,内在地包含了从事具体教育活动的一线教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科研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研究教育现象问题不再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专利。”这种关于教育科研价值的理论认识有利于促进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激发一线教师基于教学问题从事教育科研热情,也为教育科研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打造了一片宽广的平台。 2. 增强了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的可信度 依据什么进行评价、怎样进行评价是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的两个核心内容,前者主要着眼于理论建构的完备性,后者侧重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因此教育科研评价需要植根于深厚的学科基础夯实理论底蕴,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将理论的精髓渗透到教育科研评价活动的具体实践之中是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理论的根本任务。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实验、观察与理论推理等方式获得,具有可重复、相对客观等特点,借鉴应用到教育科研评价研究中能够大大增加评价的可信度。专著对应用数学、教育测量学与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的合理运用,为探索教育科研评价的科学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路径。 在第四章“教育科研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中系统介绍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涉及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模糊评价数学模型等运筹学、模糊数学的研究成果;第六章“教育科研评价的指标与设计”中,以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应用计算分析。第五章“教育科研评价的过程与调控”参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评价过程中的本位心理、从众心理、心理定势、时尚心理、参照心理、晕轮效应、成见心理、服从心理、角色心理、期望心理的主要表现及调控方式作出了深入阐述。 二、坚持“三个结合”,实现了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1. 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 专著在介绍教育科研评价方法的内容中,重点介绍了同行评议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调查法、计量评价法、定标比超评价法等评价方法体系,多半是属于定量评价的范围,但作者并不偏执于定量评价,而是主张通过定量评价获得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通过定性评价对数据进行价值取舍。作者认为,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评价的原则与有利于各种评价力量协同工作的要求;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中,应看到每种评价方法所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比如,谈到指标体系评价法时,作者指出:它是一种以量化评价为特征,以定性评价为依据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数据只能说是为评价提供了一系列较为真实、科学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价值仍然需要评价者合理掌控。在教育科研评价的数学建模一节中,将教育科研评价的目标分解为不同的要素,每一要素用相应的权重赋值,最后综合评价科研成果的价值,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评价的模糊性、人为性缺陷,为教育科研评价的科学化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2. 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 针对以往教育科研看重课题立项,轻视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及推广应用的情况,专著特别强调了对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评价,突出了研究成果应用价值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在“指标层次结构模型”中,将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目标分为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与复杂性 4 个大项,之下又细化为 12 个小项,其中涉及过程评价的项目有 4 项,分别是研究过程、研究资料处理、研究内容的深度广度与成果所需工作量;涉及结果评价的项目有 6 项,分别是成果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的针对性、可靠性、可行性。教育科研评价具有鉴定、调控、导向、激励等功能,评价目标与要求势必影响教育科研活动的质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效结合能够较好解决当前教育科研数量多,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3. 坚持评价原理与评价应用有机结合。 教育科研评价活动,一方面需要吸收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需要扎根于教育科研与教育活动的实践大地,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对评价原理的消化与应用是评价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专著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充分、鲜明地体现了教育科研评价的这一特点。比如第四章先确定教育科研评价的原则,然后在这些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介绍评价的具体方法;第六章先阐明教育科研评价指标设计的依据、原则与要求,然后提出指标体系设计的程序、具体方法并进行数学建模。又如在教育科研评价的信度与效度一章中,首先对信度、效度的内涵与意义进行理论探讨,然后论述教育科研评价信度与效度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评价原理与评价应用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科研评价理论对教育科研评价及教育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也有利于将评价活动程序化而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强调“反思”,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1. 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评价反思。 科学研究一般存在两种取向,一是为科学本身而研究,一是为了特定的应用目的而进行研究,教育科研的情况也不例外。然而,无论是纯粹的教育科学理论建构,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科学方案设计,都需要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教育科研评价的主体包括两类人员,一是教育科研工作者,一是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前者的评价反思主要是针对自身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已有评价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和判断,后者的评价反思是对已经进行的教育科研评价做出价值判断,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再评价。虽然教育科研评价反思的直接对象是教育科研评价本身,但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科研评价的效度与信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评价的引导与激励等功能,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专著深入探讨了教育科研评价反思的内涵、意义、内容、途径等四个方面,揭示了教育科研评价反思的价值,指明了教育科研评价反思的具体要点与方式方法。事实上,只有通过反思积累教育科研评价的经验,提高教育科研评价主体的素养,教育科研评价才能够逐步走向完善,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科研评价要求。 2. 建设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评价发展方向。 专著反思的另一内容是根据教育科研评价的当前状况,从教育科研课题立项、评价方法、评价管理与课题成果的推广及应用五个方面,建设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评价的发展方向。课题立项方面,应改变过去盲目参照社会要求与科学标准的弊端,充分体现教育科研特质,以问题取向为标准突出实效性、实践性与时效性。评价方法上倡导多元互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对话、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评价管理应以促进教育科研的内在发展为目标。最后,从教育学价值、心理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成果推广的评价取向,分析了效益性、可行性、整体性、创新性与择优性等成果应用原则,并勾勒了成果应用的手段、程序与相关注意事项。著者作为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主要领导与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对当前教育科研评价的现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教育科研评价的问题非常清楚。著者的工作背景与学术研究方向增强了对教育科研评价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科研评价发展方向更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教育科研评价论这一相对年轻的学科而言,一本学术专著自然不足以支撑起她的整个天空,但《教育科研评价论》已经搭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后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将丰满她的血肉、充实她的灵魂。我们有理由期待:教育科研评价将在教育科研繁荣的道路上起好步、领好头、把好关。